月20日,据西班牙《华侨报》报道,最近西班牙《华侨报》副总编辑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第一任校长施一公。 在采访中,施一公深入阐述了西湖大学的创办历史,表明了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

起源:新时期创建西湖大学

创办西湖大学的理念源于每年在欧美同学会百年会上的谈话。 施一公、潘建伟、陈十一等对中国科技界的一点现象和教育界的一点可以改善的地方发表了评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韩启德听后佩服地说:“你们出生在中国,精通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教育的特点和短板,在海外生活了十几年,在海外有名的学府担任教授,海外教育的优先 」提问了。

当时,大家深刻地批准了韩启德会长的建议。 施一公说:“纵观过去400年的历史,我们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没有贡献。 从小到大,我对这种不平衡、不服输的心理一直存在。 我想是时候大家手拉手,为国家为民族创办一流大学了。 ”。

时间久了,创办西湖大学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时机越来越成熟。 年,施一公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南方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等人联合,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试行建立新型民营研究型大学的建议”。

建议中施一公这样说理想的大学:“我们五年后、十年后,在这里聚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从事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拿出最有意义的科学成果,培养最优秀的青年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深入探索科学知识的尖端

年1月,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一职,全力参与西湖大学的企划。 年2月14日,西湖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成立。 年4月,施一公在西湖大学创立校董会第一次会议上被聘为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说:“西湖大学出生于现在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是欣逢盛世,运而生,具有无与伦比的日子、地利、人和的机会和特征。”

“西湖大学的诞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正因为党和国家长期以来扎实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术,迅速普及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人接力奋斗,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我们怀抱着竹子高举 ”。

“我只是幸运地在这个历史关头赶上了这样的机会。 但毫无疑问,即使没有我,有些人也是这么做的。 我不用拉这个头,一定会有人拉这个头。 我只是集结我尽可能的力量,我只是认真追梦,同志群的一员。 ”。

最初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创办西湖大学以来,整整四年了。 施一公说:“这四年来我最大的心情是两句话:谢谢! 感谢时代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感谢政府的大力支持,感谢社会的方方面面关怀。 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国家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包容和海外华侨中国人的支持,就没有西湖大学的存在。 ”。

任重道远:新型研究型大学快速发展之路初探

西湖大学是建国后首次举办社会力量,支持国家要点的新的高等学校。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西湖大学的创办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选择录用世界级科学家,其中80%是中国自己培养并将其送回国的优秀学子。 但是,当然,在创办这样的新大学之前,是建国后没有历史的事件,必然会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经费等方面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西湖大学高起点的高目标定位意味着学校的运营必须承受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和更大的挑战。

今年全国两会根据创办西湖大学的实践和体会,施一公提出了国家希望提高非营利民办大学的政策扶持力度的建议,颁布法律、法规进行政策保障,扩大非营利民办大学的资金来源,为民办大学的迅速发展/

施一公强调,科学技术是国家的强大基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不可逆不可抗拒的力量迅速发展人类社会。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多次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获得国际竞争的积极战术资源,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 中国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变局,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竞争和罕见的战术机遭遇期,能否使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事关国运兴亡和民族存亡。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否实现质量突破,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体制和国内大学能否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最先进的科技创新人才。 因此,创办西湖大学这样的新研究型大学的探索意义重大、深远。

施一公说:“我度过了认识天命的一年。 我的前半生首先做了两件事。 一是结婚工作。 另一个帮助清华大学我的母校建立了生命学科。 这两件事好像是为了第三件事来的。 我建立了西湖大学。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事。 对我来说创办西湖大学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因为我们对它寄予了很多希望。 大学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更要大学水平和高度体现。 教育越强,国家的方方面面就越强”

侨心所系:办好西湖大学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期待

海外华侨华人历来崇尚老师,重视教育,捐赠资金,援助学资的荣誉一直流传至今。 被毛泽东主席比喻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坚定地认为:“国家富强,都在国民,国民的迅速发展,都在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 因此,陈嘉庚一个人把兴学报国的事一辈子壮绝,奋斗不止,牺牲金钱全力以赴地做它。

1921年陈嘉庚创立了设有文、理、法、商、教育等5个系的厦门大学。 这是唯一的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的独资创办的大学。 厦门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入学,陈嘉庚独自维持了16年。 处于学校困境的陈嘉庚说:“宁可卖掉大楼,也要支持厦大。” 他把自己的三栋楼卖了作为维持厦门大学的经费。

作为海归的一员,以施一公为代表的许多海归创办西湖大学的声音,与100年前陈嘉庚为代表的华侨华人捐赠研究的声音同劳、同脉相承。 施一公说:“华侨华人和我有共同的声音,中国需要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科学技术、更好的大学。 ”。

回顾今昔,感慨万千。 西湖大学成立之初得到了许多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 施一公感动地讲述了两个小故事:缅甸华工把打工工资的零头持续捐给西湖大学多年生活在南美法属圭亚那的温州华侨周学兵辗转33小时,经由巴黎来到杭州,从当地的33名华侨中国人那里来到西湖大学

“我和周先生只有一面之缘,他所代表的海外华侨中国人这个巨大的团体,给了我力量,让我振作起来。 对西湖大学来说,对所有创立者、所有员工和所有学生来说,得到他们的支持是我们非常骄傲和非常重要的事件。 ”。

施一公还说:“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侨华人是我熟悉的一群人,是我在美国的兄弟姐妹。 我总是认为他们更了解我和我要做的事件。 我们应该有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这个梦想是国内外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追求。 没有什么负面的,只有为了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只有为了中国的教育振兴,为我们有更好的未来,为世界有更好的未来。

家的情感: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容闳因为推进两件大事做经理,杀了历史书。 建设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厂上海江南机械制造局推进和组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费留学,向世界寻求新知识。 1872年,由于容闳的推进,清政府派遣了第一个去美国留学的幼儿,为了追寻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开始了海外留学的历史性征兵。 一百多年的留学史又是一个仁人志士“追求我理想的中华”的奋斗史。 海外留学,回国服务,发挥作用,留学者写下了中国近代每个历史时期都不会消失的精彩篇章。

在采访中,施一公特别提到了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表示深深的敬佩。 施一公惋惜地说:“有时我去讲座,下面黑压的几百人居然没人认识容闳。 很遗憾,他真是伟大的先驱。”。

从最初的留美幼儿到现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行业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回国热,有些留学生无论是学成回国还是异国,总是有留学报国的初衷。

施一公说:“我在美国住了18年。 我想你们也理解,在海外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我想他会比以前更爱国,真正理解爱国的内涵。 爱国就是人们过着美好的生活,希望国家更强大。 创办西湖大学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国家科技力量,推进尖端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探索现代大学教育制度。 我们期待中国也有中国最好的大学,可以和美国哈佛、耶鲁、英国剑桥、牛津等世界最好的大学平等地坐在一起,同时不仅有一所,还有十几所、几十所。 总有一天,世界上最优秀的青年学生会会优先考上中国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我说的最好的不仅来自中国人,也来自欧洲、非洲、南美和北美。 创办西湖大学是为了这样的目标。 几年后,西湖大学产生了肩牛顿定理、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原始理论,希望能为中国和世界做出贡献。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但我相信只要重复几次就能实现梦想。 ”。

采访结束前,施一公用“知识、探索、厚德、负责”这8个字总结。 “求知是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世界科学文化。 探索是研究的过程是探索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厚德有社会责任感,知道为什么学到。 厚德之外有责任,可以在关键时刻站起来,为国家,为民族,为大众尽自己的力量。 ”。

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以创新为基础,实干了。 不论西东,无论成败,我们都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以施一公为代表的许多新时代海归的国家感情,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的努力。 (文:张自如摄影:滕维杰高翔)


标题:【要闻】施一公: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210627/3678.html